Products
96SEO 2025-04-02 05:53 2
银保监会最近又一次对我们的朋友圈发来了警钟。这次,它瞄准了保险自媒体平台。你知道吗,就在1月8日,银保监会就发布了一份风险提示,矛头直指那些在微信朋友圈等自媒体平台上发布虚假营销信息的保险营销人员。
他们是怎么操作的?宣传保险产品即将停售或限时销售,夸大产品收益,甚至宣称“过往病史不用申报”、“得了病也能买”、“什么都能保”等。这些都是误导消费者的手段,让人看了都觉得有些好笑。
其实,早在半年前,银保监会就发布了《关于加强自媒体营销宣传行为管理的通知》。但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视而不见呢?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听过的那些老套路,总是让人防不胜防。
那么,这些老套路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银保监会近日发布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了三种常见的自媒体保险营销模式,让我来带你一探究竟。
第一种模式就是饥饿营销。这种模式通常以“秒杀”、“全国疯抢”、“限时限量”等词语作为宣传,炒作保险产品即将停售或限时销售,以此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其实,这些都是炒作的手段。很多保险产品并没有即将停售,只是营销人员为了吸引消费者,故意制造紧张氛围。所以,当你看到这些宣传时,一定要冷静,不要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迷惑。
第二种模式是夸大收益。这种模式通常混淆保险产品和其他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发布“保本保息”、“保本高收益”、“复利滚存”等宣传,让人误以为购买保险就能获得高额回报。
实际上,保险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并非投资理财。那些夸大收益的宣传,都是误导消费者的手段。所以,在购买保险时,一定要看清产品的真实收益,不要被夸大的宣传所迷惑。
第三种模式是曲解条款。这种模式通常故意曲解政策或产品条款,宣称“过往病史不用申报”、“得了病也能买”、“什么都能保”等,让人误以为保险可以满足各种需求。
实际上,保险条款都是非常严谨的,任何曲解都会导致理赔纠纷。所以,在购买保险时,一定要仔细阅读条款,了解保险的真实保障内容,不要被误导。
面对这些误导消费者的行为,银保监会当然不会坐视不管。他们表示,将针对损害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典型问题,以及突出的人员和机构,组织开展“精准打击行动”,从严整治、从快处理、从重问责。
此外,银保监会还要求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提高对自媒体保险营销宣传行为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自媒体保险营销宣传行为管理制度,确保自媒体保险营销宣传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作为一名保险从业人员,我也要提醒大家,合规为重,低调行事。在展业过程中,一定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要为了业绩而误导消费者。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实现保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保险自媒体平台上,这三种销售模式都存在着误导消费者的风险。希望大家在购买保险时,一定要提高警惕,擦亮双眼,选择正规渠道,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
Demand feedback